"the cour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人类文明的真正起源到底在哪里?

本文背景不好意思,今天公众号文章赶不出来,只能重发旧文,不过这篇文章有着惊天辟地的意义,值得重发。

这篇文章是《西方文明的历程》《简介》《作者简介》一书的第一部,第1章《安格鲁•撒克逊英国》第2节《修道院》的一部分,这一章节是本书承前启后的重要章节,也可以说是催生大宪章的一个重要章节,也是奠定了人类真正文明的一个重要章节,否则很难想象公元1000年后的英国与世界其他地方是如此的不同,能够产生如此灿烂的文明,能够产生如此璀璨的科技、文化成果,一个小小的岛国能够征服全世界,成为日不落帝国。实际上也是逻辑上倒推法论证的结果,公元1000年前的英国到底与世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才造就了1000年后英国的如此不同,考证来考证去,就是一个原因,就是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一种文化,修道院文化,它代表的是兄弟之爱,文明,善良,非暴力,理性,也只有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才会产生与世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安格鲁撒克逊贵族,才可能有安格鲁撒克逊贵族的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相互妥协,协商的特点,最后诞生了开天辟地的大宪章。我们中文书很少谈及大宪章及它的重要意义,因为我们总把民主选举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事,可大宪章却产生于13世纪末,远远早于英国革命——所谓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在逻辑上就无法解释了,所以就尽量避而不谈大宪章。实际上民主选举并不属于资产阶级,而是属于兄弟之爱,文明,理性,这些也是人类的真正本质,而这些英国早在公元七八世纪时就具备了,所以大宪章产生于13世纪末英国也是很正常的事了。短短的一些简介,一篇文章无法表达整本书的全貌,欢迎海内外的朋友关注本书《西方文明的历程》《简介》《作者简介》,全面追踪人类思想的演化,西方文明的历程,饱尝一顿思想的盛宴,畅饮一番精神的美酒。

人类文明的真正起源到底在哪里?

    根据《The Church in Anglo-Saxon Society》这本书的资料,800年左右,英国除了山区外的大多数居民都生活在以某个修道院为中心,半径3到5公里的范围内,这是一个相当密集的修道院数据,3到5公里是一个非常短的距离,步行也只需要半小时左右,可以想象当时星罗棋布到处是修道院的盛况。①而《The Celtic Way of Evangelism》这本书的资料也证明了这种景象,“从在伍斯特地区三十二间修道院从这种密度可以推测英格兰至少有几百间,甚至上千间修道院。”②

       我有测算过,这两个数据相当吻合的。当时的修道院不仅是一个修道地方,而且还是牧灵中心,举行洗礼、礼拜、忏悔、墓葬等宗教仪式,更主要的是,它还是集教育、医疗、科技、经济等为一体的社会机构。修道院为了培养修士的道德、文化水准,为了修士能够探索上帝的真理,完成唱赞美诗,朗诵祷告文等一些基本的礼仪活动,修道院对许多有钱家庭送来准备成为修士的儿童进行扎实的培训,内容包罗万象,包括拉丁文、语法、文学音乐甚至数学,更不会说神学、哲学这些基本学科。修士多为献身于上帝的才智之士,囊括了社会上的顶尖人才,所以它的教育水平也是当时最高的,而且修道院不只针对修道院内儿童进行培训还招收周边村镇的儿童。

       知识就是力量也是每个时代人们的共识,很明显记账、书信、文书这些基本的经济行为都需要知识,更不用说经营农场、开垦荒地、冶炼等更多高级的经济活动,所以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人们都将孩子送入修道院学习。对于中世纪早期的安格鲁•撒克逊英国来说除了修道院没有其他教育机构,修道院是提高整个社会文化水准,文明程度的主要力量,英国后来能够发展为日不落帝国修道院可以说是居功至伟。③

      修道院也是个文化中心,这些才智卓绝的修士对人类的各种文明成果天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将抄写古籍名著即作为一种劳动,又作为一种修炼方式,陶冶自己的心性。他们不只是抄写神学、哲学、文学著作,而且还抄写能搜集到的所有的科学技术著作,如数学、物理学,甚至田庄管理手册、谷物和畜种的改良、开垦清淤技术、葡萄酒的酿造技术、金属冶炼、皮革制作等等方面的著作,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因此许多修道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由于羊皮纸十分珍贵,这些手抄本更是至宝不可能外借,于是不少修道院图书馆将这些书籍用铁链锁在桌子上,供大家阅览,这就是最早的图书借阅方式。这些同样极大地惠及周边的居民,推动社会文化水准、文明程度的提高。④

      修道院同时也是个医疗中心,早中世纪无论任何地方医疗条件都十分恶劣,不过基督教的修道院自古以来就有看护,护理病人的传统,本尼迪克修道院守则更是明确规定修道院必须能够提供看护、护理服务,原则上要求每间修道院至少有三张看护床位,以当时简陋的条件只能称为看护床位,还称不上医疗床位,于是修道院也就成为当时英国唯一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除了一些零星的记载外,早中世纪安格鲁•撒克逊英国留下的有关修道院医疗的资料不多,但是到了十四世纪,有记载的可靠数据是,英国当时不到四百万人口就有六百多家医院,这些医院大多从这些修道院看护所演化而来,从这里就可以推测出修道院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与东方社会对比就知道了,当时的东方社会根本就没有看复,护理的概念,更不要说医院了。周边的居民一生病就前往修道院向这些无私,充满爱心的上帝天使求医问药,可以想象他们无比满意,感激的神情。⑤

      修道院还是一个经济中心,我们知道西方修道院的基本原则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视劳动为一种修炼手段。而修士也大多数是极虔诚敬仰之人,是带着理想进入修道院的,劳动也都极为认真投入,于是修道院就成为一个各行各业的楷模、样榜。它即是精耕细作的农庄,也是精雕细琢的手工作坊,又是浓香四溢的葡萄洒坊,他们经营的行业几乎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无论是生产工艺,产品数量还是质量,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也累积了大量的财富。许多修道院还是当地的大地主、租贷方、劳动力的雇主,是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力量,决定了许多普通家庭的生活状况,而修道院的采购、建设、消费更是繁荣了当地的经济。许多修道院还是当地集市所在地,吸引了许多商人,手工业者前来定居,经营,所以后来英国的许多市镇就是从修道院所在地发展而来。⑥

      800年左右,修道院对安格鲁•撒克逊英国的影响是渗透性的、全方位的,深刻地影响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人们生老病死的每一个细节都与它息息相关。更主要的是修道院与使徒教会结合为一体,掌握着圣经解释权,制定基督教世界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代表着上帝的真理,正义的力量,即使是王权也不敢对它们横加干涉。⑦查理曼大帝对莱茵河一带(如今德国东部一带)的兼并,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收买修道院创建人家族,通过对修道院拉拢当地的精英阶层,通过精神赞助人的身份控制地方势力,将这些地区真正纳入王国的范畴。⑧

      当时人们的宗教生活、洗礼、礼拜、忏悔、墓葬等宗教仪式,礼仪都是在修道院内进行的,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在修道院高大浓密的树荫下,庄重悠长的钟声里,简洁干净的小教堂内,虔诚地敬拜平静地生活,渡过自己的每一天。由虔诚、文明、理性的修道士主导大家的生活可以说是安格鲁•撒克逊英国的幸事,他们没有许多欧洲大陆主教的权欲熏天、争强好胜,甚至贪婪堕落与俗人无异,更不可能出现在战场上搏杀的主教。这些修道士虔诚地敬仰上帝,理性地处理世俗事务,言谈举止文明高雅,这些都是欧洲大陆的主教们无法做到的,修道院因而成为安格鲁•撒克逊英国的象征。年轻的时候对英国历史不是很了解,除了史前利比利亚人的巨型石阵外,对英国印象最鲜明就是中世纪的修道院,当时还无法将不列颠英国与安格鲁•撒克逊英国区分开来,只是笼统地觉得中世纪英国遍地是修道院,修道院内有着惊人的财富,许多礼拜用的器皿都是由金银制作,而维京人的许多入侵就是专门对修道院,他们对修道院进行疯狂的抢劫,掠夺。

      只是未曾想到这些修道院与原初使徒教会有这样深的关系,对文明有着这样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西方文明进程。修道院对文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涓涓细流地慢慢渗透,他们使每个人感受到文明、理性,并在他们的熏陶下接受这些普世真理,使整个社会产生全方位的变化,脱胎换骨的质变。我们之后将看到正是文明、理性深入到安格鲁•撒克逊英国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才可能产生不好战,血腥的安格鲁•撒克逊贵族,他们召开贤人会议商议大事,文明、理性地解决各种冲突、争端。他们有着很强的大局观,不计个人得失追求和平统一。他们形成法制传统,诞生大宪章,产生了议会制限制了王权,在这些基础上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最后成为日不落帝国,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而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信仰、兄弟之爱,就是使徒教会,修道院的浸染,渗透。

      与人世间许多美好的事物一样,修道院最后还是衰败了,对于修道院为什么衰败我简略介绍下。修道院与任何一个人类组织一样都有腐败堕落的可能,随着修道院权力财富的增长,也使一些修道院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而且修道院这种独立、平等、自治的组织方式使权力无法集中,而主教制这种等级制,相对而言权力集中、高效有力,短期内对修道院的冲击是巨大的,这些是修道院衰败的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也很多,维京人针对修道院的抢劫、掠夺使修道院元气大伤,虽然不断的重建,但是再也无法恢复到最兴盛时的状况。特别是威廉一世的入侵不仅强行植入封建制,而且还带来大批主教,他们建立主教辖区,教会法庭,强行推广主教制。

      在这些内外因素的打击下,英国的独特的修道院教会组织方式也就逐渐衰败让位于主教制,但是修道院已经完成英国社会的改造,改变英国社会的土壤,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中世纪早期英伦三岛这片蛮荒苍凉的大地上,一座座修道院如同黑夜里微弱的火光,散发出淡淡而又弥久不散的光芒,流淌出一股股饱含深情的暖流,温暖着人们忧伤的心灵,抚慰着人们疲惫的身躯,于是天地从此变得如此的清新美丽,阳光变得如此的明媚动人,拂面的轻风是如此的沁人心田,生活变得神圣与庄严,人生从此有了意义与色彩,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兄弟之爱的魅力,这就是修道院对于英国社会的作用。

      最后我略微讨论下修道院是何时传入英格兰的,根据传统说法,爱尔兰本身的基督教一般认为是在430年左右由圣巴特里克传入爱尔兰,而圣本尼迪克改造修道院的时间大概是530年左右,所以修道院传入爱尔兰的时间最快也只能在500年左右,然后再由爱尔兰传入英格兰,苏格兰。根据《The Church in Anglo-Saxon Society》这本书,爱尔兰修道院具体向外扩张的时间表是这样的,于563年在苏格兰的Iona,590年在法国的Luxeuil(卢克索)建立修道院开始向外扩张传播,630年在英格兰北部的Northumbrians王国的Lindisfarne建立修道院开始进入英格兰。⑨

      而我们知道七八世纪时英格兰的修道院已经极为繁荣昌盛,在短短的几年,几十年时间里将修道院发展壮大为社会的主要力量,密集覆盖整个英伦三岛的宗教机构,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是很大,我更倾向于摩根的考证,认为使徒在英国传教时就创建了修道院,不列颠英国时代就有不少修道院存在,而三四百年才是个合理的时间段使修道院发展壮大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⑩

      不过这里要强调的是,爱尔兰人包括后来苏格兰人的凯尔特人修道院是当时基督教的一面旗帜,对基督教的发展可以说功勋卓著,不只在英伦三岛遍地开花,而且整个欧洲大陆都有他们的身影。我们总是抱怨上帝的不公,抱怨他为什么如此垂青这个毫不起眼的世界角落,给予他们如此之多的福报,可是我们只要想想这些执著而又深情,虔诚而又感人,辗转于欧洲各地的凯尔特人传教士,想想他们颠沛流离、沧桑落拓、无怨无悔的身影,于是一切都释然了,也许看到这些上帝都被他们感动了,于是大手一挥给了英伦三岛千年的福报,于是兄弟之爱常驻这片土地上,文明、理性是这里的主旋律,这里没有撕心裂肺的内战,没有暗无天理的黑暗,没有六月的飞雪,人们快乐地追求物质财富,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永恒,永生,而所有这些也证明了确实存在一个上帝,而且是伟大的上帝。

注:

引用自《The Church in Anglo-Saxon Society》John Blair, OUP Oxford,152页

引用自《The Celtic Way of Evangelism》21页

引用自《Medieval Monastic Education》George Ferzoco,Bloomsbury Publishing(7页-21页)

引用自网络

引用自《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阿尔文.施密特著,汪晓丹、赵巍译 140页,

引用自《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汤普逊著,耿淡如译(214页-220页)

引用自《The Church in Anglo-Saxon Society》John Blair, OUP Oxford,181页

引用自《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Matthew Inn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页-220页)

引用自《The Church in Anglo-Saxon Society》,John Blair, OUP Oxford,44页

引用自《St Paul in Britain or The origin of British asopposed to Papal Christianity》 R.W.Morgan, Creative Media Partners, LLC 204页

欢迎大家打赏(微信专用)

70后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痴迷过武侠小说,都有一个武侠梦,都喜欢浪迹江湖,四海为家,尝尽人生百态,笑看人间风云,与天地兮同在,与日月兮同光。不过很现实一个问题是武侠没钱,所以再怎么夸张,小说中武侠也不得不经常四处演出挣钱,演出结束后最常说的一句就是,“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于是就有哗哗的一阵掌声,这是人场,接着是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这是钱场。我作为70后的一员同样有这些武侠梦,只是如今已是油腻的中年大叔,再也无法浪迹天涯尝尽人生百态了,只能在网络世界实现自己的武侠梦,文章就是我的武功,公众号平台就是演艺场,每发一篇文章就是一次卖艺,每次卖完艺后唯一希望就是大家的打赏与转发了,所以再次向大家拱拱手说,“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the cour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 人类文明的真正起源到底在哪里?

order "the cour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emailreadjoy@outlook.com
error: 本站内容涉及版权,右键已被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