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ur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介绍一篇改变历史进程的文章,英国走向日不落帝国的奠基之战——七年战争


本文背景

  这篇文章是《西方文明的历程》《简介》《作者简介》这本书的第三部美国革命的四章《光荣革命后的殖民地》的第九节《走向日不落帝国之战——七年战争》,也是本人颇为得意的一个章节,描写了英国走向日不落帝国的奠基之战,七年战争,英国与当时普鲁士选帝侯腓特烈二世结盟,挑战当时欧洲的天主教强国西班牙、法国及德国的大部分天主教选帝侯,以弱胜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夺取了法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印度,以及北美的殖民地加拿大,这也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一次战役,从此法国走向未落,而英国则走向日不落帝国的辉煌。这篇文章还精心刻画了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首相,威廉皮特,他的地位甚至远高于丘吉尔,因为他是英国走向日不落帝国,称霸全球的奠基者。这篇文章还刻画了威廉皮特精心运筹这场7年战争的详细过程,他利用英国海军的优势,通过海上霸权,切断法国与它的殖民地之间联系,这个战略实际也就切断了法国的财源,让法国不战而败,这实际上也是资源战的前身,切断你的战争资源,让你不战之败。这篇文章也精心刻画了腓特烈二世这位普鲁士选帝侯,他其实就是后来俾斯麦,希特勒的前身,一位致力于德国统一,让德国于傲立全球的统帅,描写了他不可思议的一生,他一生没有婚恋,却在政治,军事领域内经历了人生大悲大喜,这也是德国伟人的基本人生经历吧,具体我就不再论述下去了。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言简意赅,大刀阔斧,短短几千字就描绘的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场战争,七年战争,以及其中的许多历史人物,所以说是作者颇为得意的一个章节,在这里向大家隆重介绍,也希望大家喜欢。

介绍一篇改变历史进程的文章,英国走向日不落帝国的奠基之战——七年战争

      但是英国对殖民地统一征税,统一管理的设想再一次被打断。而这次打断它的依然是英法之间万般情结缠绕的百年世仇,领土之争,王位之争,海上利益之争,再加上最新的也更你死我活的新教与天主教之争。

      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本身还是汉诺威的选帝侯,一个德国诸侯国的封建领主,于是当时英国国王、议会要保卫的领土有,英伦三岛、汉诺威领地、印度、北美殖民地、加勒比海的牙买加,还有非洲的一些港口,这是一个极为广大的疆域,使英国的政治家们疲于应付。欧洲大陆传统的政治格局是法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几个大国之间的战略平衡,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国小民少,当时整个英伦三岛的人口也只有八百万,而死敌法国的人口却有二千万,英国无力也无意在欧洲大陆与这些国家争霸,但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生存与繁荣,总是极力在这几个国家之间进行周旋,使它们处于平衡状态,避免某个国家独大,而造成举全欧之力入侵英国的可能。(这个设想差点被第三帝国的希特勒实现)

      普鲁士是当时德国最大的一个诸侯国,它的国王是腓特烈二世,他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可以说一位野心家。世界因为有这样的人物而精彩纷呈,同时也造就了多少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绝人寰的大灾难,为什么会这样?答案也许只有造物主知道,人类作为被造物永远摸不清,看不透。他几乎全民皆兵将普鲁士打造成一个军事强国,梦想统一德国与奥地利并与法国争霸。此时为了各自的利益英国与普鲁士结成同盟,除了利益的原因,当时英国与普鲁士结盟还有另一层深意,这是二个信奉新教国家的结盟,也可以说是为了信仰而战,这也是有人视腓特烈二世为自由而战的英雄的原因所在。而英普联盟的对立方是法奥西联盟,普鲁士保证乔治二世的汉诺威领地不受法、西、奥等国侵犯,英国则资助普鲁士大量的金钱财物,英国希望通过腓特烈二世牵制法、西、奥等国,维持欧陆政治力量的均衡。由于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的领土争端,腓特烈二世率先进攻奥地利,不久1756年5月17日,英国对法宣战,七年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英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是纽卡斯尔与威廉•皮特,纽卡斯尔为人圆滑,谨小慎微,善于左右缝缘,是一位标准的政客,而威廉•皮特挥斥方遒,慷慨激昂,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只要工作起来就全力以赴,废寝忘食,似乎有源源不尽的能量,是一位实干家,伟大的政治家,上帝将无究无尽的能量与百病缠身在他身上完美结合起来,只能说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年轻时的奢侈与放纵,威廉•皮特虽然在政坛举足轻重,但在生活中已经处于破产状态,而且身体也不好,饱受痛风病的折磨,经常无法参加议会辩论,除了深邃的思想,澎湃的激情,工作的狂热外他一无所有。可是谁也没想到原本一直单身,孤独贫穷的他,尽然在年近四十时结婚了,而且妻子赫丝特•格伦威尔还是名门望族,也就是中国人所称的大家闺秀,不过也只有这种女人才可能赏识他的才华而不是财富,而且他们的儿子小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24岁组阁,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将来被打破的可能性也很小,小皮特率领英国抗击拿破仑,抑制拿破仑在欧洲的霸权,对日不落帝国的贡献毫不逊于他父亲,这个可以算是上帝对威廉•皮特一生为自由、正义奔波辛劳的最大奖赏。

      不过威廉•皮特在乔治二世手下一直受到压制,不受重用,乔治二世本身并非贤明之君,他对王后言听计从,喜欢阿谄奉承的庸人,与威廉•皮特这种性格鲜明的天才可以说天然绝缘,二来威廉•皮特一直坚持的战略思想也与乔治二世不合拍,乔治二世身为一个德国人来到英国当国王,家乡一直萦绕在心中无法放下,他的战略思想是以汉诺威领地为重,以中国人的说法就是汉诺威是祖宗基业,不能轻言放弃,一直希望出兵欧洲直接加入战团。而威廉•皮特完全是从英伦三岛的角度看待问题,他甚至想完全放弃汉诺威,专注于海上以及海外殖民地的争夺。

      在任职长达十一年的首相亨利·佩勒姆死后,乔治二世就一直使用纽卡斯尔为首相,但随着七年战争的爆发,纽卡斯尔这种政客已经无法应付局面,乔治二世不得不起用威廉•皮特,但是似乎很不情愿,百般纠结,第一次虽然委以重任,但并不以他为首相,只是任命他为南部大臣,也就是负责外部事务的大臣,并且随后不久将他辞退。但是随着战场局势的恶化,最后不得不让威廉•皮特与纽卡斯尔联合组阁共同应对危局,纽卡斯尔负责筹措资金等财政事务,这也正好发挥他的长处,威廉•皮特负责与战争有关的主要事务。威廉•皮特也不负众望,狂热地投入工作,力挽狂澜。威廉•皮特坚持自己的战略思想,承受住来自乔治二世的压力,坚决不派军队卷入欧洲战场,乔治二世因而数次想撤换他,苦于无人接手这个危局,最后只得作罢。当时随着殖民地的繁荣与发展,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与母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对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威廉•皮特敏锐地感觉到这点,除了坚持不卷入欧洲战场的策略外,他另一个战略思想就是坚持自克伦威尔以来的海权思想,大力建造军舰发展海军,以控制海上运输线,枢纽港口、岛屿,垄断海外贸易为与欧洲战争的主导思想,1760年左右英国海军的吨位是法国的三倍,处于压倒性的优势。

      同时威廉•皮特又灵活善变不僵化,当骚扰法国海岸线,吸引法军从普鲁士战场撤回,减轻腓特烈二世压力的策略无法奏效后,他及时改变战略,完全放弃与法国陆上争战的想法,全力争霸海上,利用强大的海军将法国军舰封锁在港口内无法出航,从而使法军无法驰援海外殖民地,而英军却能横行海上,放心大胆地洗劫夺取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岛屿、港口。同时利用无人敢挑战的海上霸主地位,他命令英国海军拦截抢劫法国甚至中立国的商船,大大削弱法国的财力同时壮大自己的实力,为普鲁士等盟国提供强大的财物支持,这种做法有点阴险,但是效果却极佳,可以说对整个七年战争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法国因为财力上大大受损而无法提供给奥地利等盟国答应的支持,致使奥地利等国慢慢地无力将战争继续下去。威廉•皮特同时将重兵投入北美战场,使北美战场的英军对法军比例达到4比1,可以说是绝对优势,而且威廉•皮特大胆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殖民地民兵,让他们参加对法作战。威廉•皮特这种作法极有争议,因为当时英国国内许多人担心殖民地知道自己的力量后,对英国的依赖会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摆脱英国而寻求独立,但是威廉•皮特这位内心充满自由思想的伟大政治家不理会这种诘难,坚持他的思路,他认为给予殖民地充分自由,与母国互惠互补,携手共进,一道发展,他无法想象殖民地为什么要独立。①

      一年后,威廉•皮特的策略完全奏效,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开花,各地捷报频传。英军攻克了非洲西海岸的戈雷,继而又攻占了西印度群岛的马提尼克岛,在印度取得了普拉西战役的胜利,控制了整个印度。而英国最大的胜利却是在北美,当蒙特利尔的法军向英军正式投降后,北美大陆北方一带的沿海港口全部在英国的控制之下,法国只能从南方的新奥尔良一带进入北美。也就是说,当时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北美沿海的广阔领域全部属于英国领土,法国在北美存在只限于南方的佛罗里达,新奥尔良一带,外加从这里一直延伸到北美中部路易斯安娜一带的全部土地,不过这一大片残余的法国北美领土最后被拿破仑以500万美金这个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当时新生的美国,其实如果从战略角度来讲,拿破仑以这些土地换取500万美金是完全合算的,因为路易斯安娜在北美的中部,而入海口却在遥远的佛罗里达一隅,很容易被美国切断,从战略上来说是一块根本无法防守的死地,如果不及时脱手,最后连这500万美金也得不到。

       而在欧洲战场,普鲁士以一己之力力抗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等国联军,由于火药、枪、炮的普及与改进,战斗场面极为血腥残忍,伤亡极为惨重,特别是普鲁士,18万军人战死沙场,50万平民死于医药和食物匮乏,占当时国家总人口的1/9。面对着血红的夕阳,被鲜血染红的大地,漫山遍野腐烂发臭的尸体,伤员临死前痛苦的嚎叫,外加上战败的耻辱,腓特烈二世这位平时铁石心肠的统帅情绪也完全崩溃,数度想自杀,一死百了,幸得被手下拖住。上帝在腓特烈二世身上无数次体现出造物主的伟大,奇迹也无数次发生在腓特烈二世身上,他数次自杀未果,数次在冲杀中周围的人都死光了,可是子弹就像长了眼睛似的不往他身上飞。当最后他被数倍于自己的敌军包围,自己都已经彻底绝望,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离奇的事,当时敌军中人数最多的俄罗斯女沙皇驾崩,继位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立刻调转枪口成为他的盟友,进而逼退法、奥等国联军,这样的结果即使是腓特烈二世本人也一时无法接受,只能说上帝过于宠爱这位军事天才、大政治家、兼诗人、哲学家,普鲁士也因为这样的奇迹而保住领土的完整。

      七年战争的末期,乔治二世在马桶上突然去世,由于儿子很早就离世,由他的孙子乔治三世继任王位。乔治三世从未在德国生活过,以英语为母语,几乎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他不可能如同乔治二世一般将汉诺威视为祖宗基业,也不想继续提供普鲁士巨额的财物,他想的只是如何保住胜果。而法国在英国的封锁与战争的消耗下也国库枯竭,无力再战。此时普鲁士几乎是一片焦土,而且失去了英国的财物支持,腓特烈二世即使再有心也无力将战争继续下去,同样奥地利这些小国失去法国的支持也更加不可能将战争进行下去。于是在这种大家都无心恋战的心态下,于1763年2月10日英法在巴黎签订《巴黎和约》,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以奥地利和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了《胡贝尔图斯堡和约》,至此七年战争正式结束。英国在七年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巴黎和约》中法国将北美殖民地的加拿大与密西西河东岸全部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非武装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而法国威严尽失,名誉扫地。许多历史学家将《巴黎和约》作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由此英国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而法国却走向衰落。

      七年战争也使威廉•皮特的声望达到一生的顶峰,被视为日不落帝国的奠基者,但是在战争的末期,英国国内也苦战久矣,人心思定,好战的威廉•皮特失去了议会的支持,而且新君乔治三世也不想将战争进行下去,威廉•皮特只得黯然隐退,由乔治三世的老师布特伯爵组阁参加巴黎和谈。威廉•皮特这样的天才只有在战争中或者剧烈动荡的局势下才能发挥他的才能,和平时期他这样的性格任何一位君王,同僚都很难接受,正所谓飞鸟藏,良弓尽,狡免死,走狗烹,全世界都是如此。

       乔治三世继任王位时只有22岁,他自小就有点内向、羞涩,但是诚实、善良,他敏感、易怒,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发泄感情,在学业上他不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也看不出将来能够出类拔萃的任何迹象,他所受教育是国王必须恪守严格的道德与宗教信仰,必须保持庄严与权威。长大后他是一位虔诚的安立甘宗教徒,虽然平凡、单调,但是一位好国王,没有情人,从不出轨,忠于与王后的爱情。与其他任何好国王一样,他勤政爱民,没有其他爱好,只是关心这个国家的每一件事。

       这里我们继续对乔治三世的权力进行一番分析,因为只有在这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理解接下来英国朝政的方方面面。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严格限制王权,但权利法案并没有规定国王不能干政,只是说国王的任何行为都需经议会同意批准,从而牢牢地限制住王权防止了它滑向独裁,但是国王的权力还是很大,威廉三世在朝政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乔治二世的名言“大臣是这个国家的国王”是相比较法国、西班牙等欧陆国家而言,实际上乔治二世并没有像有些历史学家所说的被内阁架空,他的权力依旧很大,特别在首相人选的确定上,最明显的就是威廉•皮特一直受到他压制,无法担任首相组阁。只是乔治二世懒政,不爱打理朝政,而他的孙子乔治三世勤政,关注朝政的一点一滴,但是乔治三世只是在权利法案的范围内行事,他并没有为所欲为的权力,他的许多行为受到议会、内阁的严格限制,我们之后会看到,有几次首相以辞职要挟他批准议案,最明显就是撤消印花税法案时,当时的首相格雷厄姆就是这样逼迫,也就是乔治三世若不签字批准,内阁将全部请辞,那么他的整个朝政将陷于瘫痪。英国形成国王不干政的传统是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事,这位什么事都不管的女王却带来日不落帝国最黄金的岁月。②

乔治三世最被诟病的就是使英国失去北美殖民地这块最肥沃富饶的领土,但是我们接下去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虽然乔治三世对失去北美负有主要责任,但是北美殖民地的独立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原因,他的几任内阁,他的几任首相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更本质的原因就是北美殖民地在新英格兰四州清教徒的感染下已经形成的自由、平等的风气与英国浓厚的封建等级制格格不入,这也包括清教徒教极致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宗教信仰与建立在主教等级制之上的安立甘宗之间的尖锐冲突,这个是乔治三世,还是当时英国的任何政治家包括威廉•皮特在内都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说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是不可避免的事。因而许多英国史学家对美国历史学家过分夸大英国对殖民地的压迫很是不满,他们认为当时英国对殖民地已经是仁至义尽,反而是殖民地民众贪得无厌,想摆脱母国的束缚谋取最大利益而寻求独立,英国历史学家的这些看法也可以佐证北美殖民地独立的这些内在根本的原因。

注:

①根据《George III King and  politicians 1760-1770 》Peter D. G. Thomas,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30页-120页及百度百科创作

② 其余部分根据《George III King and  politicians 1760-1770 》Peter D. G. Thomas,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页-15页创作

欢迎大家打赏(微信专用)

70后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痴迷过武侠小说,都有一个武侠梦,都喜欢浪迹江湖,四海为家,尝尽人生百态,笑看人间风云,与天地兮同在,与日月兮同光。不过很现实一个问题是武侠没钱,所以再怎么夸张,小说中武侠也不得不经常四处演出挣钱,演出结束后最常说的一句就是,“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于是就有哗哗的一阵掌声,这是人场,接着是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这是钱场。我作为70后的一员同样有这些武侠梦,只是如今已是油腻的中年大叔,再也无法浪迹天涯尝尽人生百态了,只能在网络世界实现自己的武侠梦,文章就是我的武功,公众号平台就是演艺场,每发一篇文章就是一次卖艺,每次卖完艺后唯一希望就是大家的打赏与转发了,所以再次向大家拱拱手说,“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the cour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 介绍一篇改变历史进程的文章,英国走向日不落帝国的奠基之战——七年战争

order "the cour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emailreadjoy@outlook.com
error: 本站内容涉及版权,右键已被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