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背景
本文是《西方文明的历程》《简介》《作者简介》一书中第一部的第三章《基督教以爱为核心的信仰体系》的第一节《基督教道德》。
本节内容可以说是本书最重要的几个内容之一,即是前两章论述的总结,特别是延续了第二章对世俗道德哲学的批评,第二章主要内容是,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无法论证人类趋利避害,贪婪堕落的本性与普遍存在的美德之间的矛盾,最后导致尼采这个疯子出现,完全摧毁自亚里士多德创建的,人类完善的道德体系,世俗的道德哲学,使整个世界处于崩溃之中,才有目前的诸多乱象。本节也论述了虽然道德哲学倒了,但是基督教道德却是永存的,所以人类目前道德还没有崩溃,继续生生不息的发展下去。本节同时还承担了整本书的主题,也就是基督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哲学相比优势明显,原因就是,基督教道德是建立在信仰之上的,具有绝对命令的形式,根本不允许怀疑,它是用来实践的,只有实践,践行它死后才可能进入天堂,不是儒家这样的只是一种学说,说说而已。同时本节还论述了通过信仰在人类贪婪堕落的本性与美德之间建立了一条桥梁,使二者能够结合起来,也就是通过对上帝的信仰才可以摆脱贪婪堕落,回归人类真正的本性,真、善、美,所以基督教道德可以完美地解释我们的人生。本节论证同样论据扎实,逻辑严密,过程清晰明确,体现作者一贯的特点,所以说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个人感觉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章节,宏伟,雄辩地论证了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信仰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才可以决定西方的历史。
请大家继续阅读本文, 短短的一些简介,一篇文章无法表达整本书的全貌,欢迎海内外的朋友关注本书《西方文明的历程》《简介》《作者简介》,全面追踪人类思想的演化,西方文明的历程,饱尝一场思想的盛宴,畅饮一番精神的美酒。
世俗道德哲学已经被尼采彻底轰倒,但基督教却可以将世俗道德哲学轻挑于马下,所以基督教可以决定西方历史,维持人类的道德与秩序
第二章人类道德哲学浏览我以十余万字的篇幅,详细周全、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人类道德哲学几百年来风风雨雨、坎坷艰辛的探索历程的,亚里士多德从古希腊多神教信仰中总结归纳出善、正义、牺牲、利他等人类传统美德,他的道德哲学来自宇宙深处,带着质朴与芳香、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如数家常。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整个中世纪与经院哲学交融一起,没有遇到大的挑战,因为经院哲学以理性传播基督教信仰为己任,它以圣经为基础,本质上与亚里士多的道德哲学是同一的,都是在弘扬人类的传统美德。而且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构建自己庞大的哲学,因为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可以做到无缝结合,只要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善、正义等概念转换为上帝即可。但是随着教皇、教廷的没落,资本主义的发展,追名逐利浪潮的兴起,人类开始了世俗化的进程,追求人性的解放,个性的张扬,现世的享乐,于是人们一直希望摆脱天主教会的缛节烦礼、禁欲主义,一直希望以世俗道德哲学替代圣经,以世俗的德化替代基督教的教化,摆脱宗教的束缚与限制。
对于当时人类的这种思潮,我这里补充几句,其实新约是我见过最平易近人的宗教经文,新约中没有任何苟刻的禁欲要求,也没有对礼仪、仪式做出任何严格的规定。这些从后来新教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的改革成果中也可以看到,早年的清教徒反对任何礼仪包括反对圣诞节,反对任何仪式包括反对牧师身着特殊服装,反对任何装饰包括反对十字架,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甚至包括耶稣本人的画像在内。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清教徒教堂,没有任何的标志,只有空荡荡的四面白墙,唯一让人知道这里是教堂的就是书柜里摆放的一本本圣经,清教徒要求人们摆脱任何的迷信,任何的偶像崇拜,任何的缛节烦礼,只保留对上帝、圣经的绝对信仰,保留兄弟之爱,保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温暖,他们要求人们关爱慈善,兴办更多的学校、医院等慈善机构这些实质性的内容。当时天主教会的许多缛节烦礼,禁欲主义是教皇、教廷凭空添加的,并没有任何圣经依据,美国许多从清教徒衍生出来的新教派,如浸信会、公理会等,几百年来教规没有任何的改变,但一样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可见新约是一本伟大的,可以适应任何时代的经书,而当时的人们为了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连圣经一起抛弃,试图以世俗的道德哲学替代圣经,从现在来看是一件极其愚蠢的事。
因为经院哲学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为基础,于是世俗哲学家们就将目光转向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希望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构筑世俗的道德哲学。首先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最大的贡献是从经验的角度肯定了人类趋乐避苦、追求享乐这些自私的本性,经验主义根据人类自私的本性,希望将道德建立在人类利益,社会需要之上,但如此一来就轻易地掉入经验主义陷阱中。道德既然符合人类利益,满足社会需要,如此之美好,那为什么现实中还有如此之多的人去违反道德?实际生活中,道德的利他,公共利益意味着牺牲自己的利益、物质享乐,与个人利益是冲突的,洛克试图通过良心,休谟是同情心,密尔是社会感情这些虚构的,空洞的概念从内心世界约束人类的行为,最后只能证明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的事。这些都说明了一点,道德并不是来自于人类利益或者社会的需要,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宇宙深处,与利益是冲突的,在没有信仰的条件下人类首先选择的永远是利益而不是道德。
而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虽然认为道德律是先天、先验的,来自于内心深处、宇宙深处,但是却又陷入理性主义的矛盾中,理性主义认为人是理性的、自由的,意志是善的,人类有内在的动力追求理性、完美,通过理性摆脱各种利益,各种物质享乐与名誉虚荣的诱惑,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但是尴尬的是,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一个这样的人,现实中由于种种诱惑,人类的行动总是背离理性,可以这么说,生活中人类的行为大多是不道德的,非理性的。所以康德论证时经常偷偷塞进经验主义内容,结论也显得空洞空乏、苍白无力,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根本就无法指导人们的生活,所以康德的实践哲学没有任何实践的意义。
叔本华深刻锐利地指出人是意志的表象世界,他认识到生命意志一直是盲动的,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道德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生命意志的压抑,牺牲自己的利益,叔本华的描述最为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但是对于传统美德与生命意志之间的裂痕,他同样只能用一个空乏的同情心来弥合。几百年过去了道德哲学始终无法调和人类自私的本性与传统美德之间的矛盾。这时疯子尼采出现了,他向人们当头棒喝,有如禅宗的棒喝一般惊醒了所有局中人,既然几百年来无数的尝试都无法调和人类自私天性与传统美德之间的矛盾,那么只能证明二者中必有一个是不存在的,人类自私的本性昭然若揭,那么只能证明传统美德是虚假的,不存在的。尼采虽然疯了,但是此处他的逻辑极其严密根本就无法反驳,于是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人类的传统美德在他的面前轰然倒塌。尼采对人类道德哲学的攻击是致命的,我个人认为在他之后人类的道德哲学已死,道德哲学再也不知道德为何物,不知如何超越物质享乐趋向道德,只是孜孜不倦地描述人类贪婪自私的本性,无穷无尽的欲望,描绘人类肮脏罪恶的心底涌起的各种泡沫渣滓,甚至产生了不少对人类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学说,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而基督教却很好地解决了人类自私天性与传统美德之间的矛盾,首先基督教认为人性是贪婪堕落的,人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的,天然倾向于犯罪、淫荡、物质享乐,这些都是真实可信的,与经验主义的结论是相同的,与现实生活也是相符的。基督教又与理性主义一样认为人类可以拥有美德,但是否认可以通过人类自身的理性获得这些美德,基督教认为这些美德是残留在人类内心深处伊甸园的美好记忆,天堂的印记,而且由于人类的原罪已经失去获得这些美德的内在动力,人类已经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美德,基督教认为要重新获得美德只通过上帝的恩宠,通过信仰,通过对下地狱的恐惧。
在这点上基督教与任何世俗的道德哲学都有着巨大的不同,经验主义试图将美德建立在利益之上,而理性主义试图通过并不存在的对理性的追求来获得美德,从与这些道德哲学的对比可以看到,基督教与道德哲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多了一个信仰因素,相信上帝,相信宇宙神秘力量的存在,信仰人类可以来到一个永生、永恒、超越死亡、神圣美好的终极世界,这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所在,也是宗教成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内容的原因。基督教还认为美德是终极世界的神圣秩序,人类只有践行这些美德才能来到终极世界,只有践行美德人类才能够获得拯救进入天堂,极乐世界,所以信仰也就成为人类摆脱利益、物质享受、名誉虚荣趋向道德的动力,而且是唯一动力。于是人们在信仰驱使下走向美德,走向高度文明的社会,信仰也就成为人类自私天性与传统美德之间的粘合剂,没有信仰,人类社会也将很快分崩离析,陷于大动荡大动乱之中。
我们知道宗教是神圣的实践,是人类超越世俗的伟大行动,所以基督教道德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或者一门学问,还是信仰体系的一部分,是用来践行实践的,并不是说说而已。我们在世俗生活中可以一面夸夸其谈道德,背底下却龌龊卑鄙,可以将道德说得天花乱坠却不去实践它。但对于基督教徒来说,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这些现象,但会减少很多,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宇宙深处的神秘力量,是进入天堂的幸福与下地狱的恐怖,这就是基督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哲学第二个巨大区别,不仅存在着是否是信仰之别,而且还存在着是否用来实践之别,信仰带来了内在动力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执行道德将有下地狱的可能,基督教道德是用来实践的容不得半点疏忽,否则将有灭顶之灾。这也是为什么世俗哲学家动不动长篇大论,而基督教的牧师们都谨言慎行的原因,因为说到必须要做到,不可能信口开河的。
对于基督徒来说,为了信仰、上帝而殉道成为烈士是一种荣誉与光荣,也是许多基督徒的人生目标,即使今天基督教已经极力淡化殉道这种观念,仍然有不少传教士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非洲食人部落,前往与基督教冲突一千多年处处陷阱的伊斯兰地区传教,牺牲生命都可以做到,就更不用说遵奉基督教道德,牺牲利益、物质享乐这种小事了。于是在信仰这个基础上,牺牲、利他、公共利益这些传统美德与自私、趋乐避苦的人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只有为了永生、永恒,进入天堂、极乐世界这些人生的终极目标,生命的真谛才可能去牺牲利益,物质享乐,除此之外世俗社会的任何东西,包括洛克的良心,休谟的同情心,密尔的社会感情,康德对理性的追求,叔本华的同情心等等都无法阻止人类对利益,物质享乐的追求。这些认识不仅可以从理性、逻辑上推演论证,而且还可以从实践经验,实际生活中找到依据,很明显,有信仰团体或者信仰虔诚团体的犯罪率都比较低,基督教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一般道德感较强,文明程度较高,这就是由于信仰产生的上天堂的渴望与下地狱的恐惧造成的。
对于基督教道德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它是以信仰为基础,认为道德是天堂、伊甸园的神圣秩序,人们只有奉行美德才能获得拯救进入天堂、伊甸园,才能获得永生、永恒,找到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真谛。并且它以罚入地狱作为违背道德的惩罚手段,使人们心存敬畏之心,不敢胡作非为。基督教道德是绝对真理不允许辩驳、质疑的,它以绝对命令的形式要求人们信守,要求坚决坚定地执行,不允许任何的犹豫打折,游移不定,于是使执行道德如本能一般的自发与及时,使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的建立,作恶者及时得到谴责惩罚,也避免了世俗道德哲学中的各种道德观互相攻讦,实际上使道德形同虚设的现象。同时由于是绝对真理,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因而基督教道德也是圣洁、庄严的,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是不可推托的,是一项伟大神圣的使命。基督教道德是用来实践的,绝对不允许夸夸其谈而不去实践这种情形发生,因为这将带来坠入地狱的恐惧。并且基督教道德通过每天的祷告,每星期的礼拜,牧师的布道等仪式、礼仪不厌其烦地重复,形成一种提醒功能,在这样密集的宣讲下再愚钝放肆的人也会控制自己的生活,这些都是世俗道德哲学无法做到的,
所以在西方基督教社会,尼采虽然击垮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但是人类社会并未因此而崩溃,因为世俗道德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只是辅助的作用,只是从理性的角度阐释基督教道德,整个社会的支柱仍然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基督教道德,所以无论世俗道德哲学如何地翻滚、折腾,人类社会都可以暂时不受其影响,但是任由世俗道德哲学如此长此以往,对社会道德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欢迎大家打赏(微信专用)
70后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痴迷过武侠小说,都有一个武侠梦,都喜欢浪迹江湖,四海为家,尝尽人生百态,笑看人间风云,与天地兮同在,与日月兮同光。不过很现实一个问题是武侠没钱,所以再怎么夸张,小说中武侠也不得不经常四处演出挣钱,演出结束后最常说的一句就是,“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于是就有哗哗的一阵掌声,这是人场,接着是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这是钱场。我作为70后的一员同样有这些武侠梦,只是如今已是油腻的中年大叔,再也无法浪迹天涯尝尽人生百态了,只能在网络世界实现自己的武侠梦,文章就是我的武功,公众号平台就是演艺场,每发一篇文章就是一次卖艺,每次卖完艺后唯一希望就是大家的打赏与转发了,所以再次向大家拱拱手说,“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