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ur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美元,原本就是国债:美国货币的真相与演化,罗马式狂欢中致命的美元逆差

 

因为写作《西方文明的历程》这本书的原因,我曾经研究过美国独立战争时的美元与国债概念,今天就根据这些知识以及与grok的深度交流来谈谈美元,美国国债的前世今生。
在独立战争中美元的概念很淡薄,当时没有美国政府,只有松散的大陆会议,但它仍然发行了2.4亿美元纸币,由于没有金银支撑,它更多像是一种债务工具,一种零息债券,表达了大陆会议未来通过税收偿还的承诺,这就是最原生态的美元纸币,就是一种承诺。扑朔迷离战争局势使大多数人对赢得战争没有信心,所以当时这些美元迅速贬值,到1781年几乎一文不值。根据Early American currency – Wikipedia,其价值仅为面值的1%,导致了“not worth a continental”(不值一文)的俗语。美国独立后,1792年的《铸币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正式确立了美元作为美国货币,采用双金属标准(bimetallic standard),以固定数量的金和银为支撑,这标志着美元从债务工具转变为由实物资产支持的货币,主要形式为硬币,如金币和银币。这时候纸币很少,当时全世界所有国家同样都使用金银这些重金属作为流通货币,安全又可靠。

图片1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联邦政府需要大量资金来支付军费、士兵薪资和物资采购。根据History of U.S. Currency | U.S. Currency Education Program,国会授权财政部发行非利息需求的票据(Demand Notes),这些票据被称为“绿背纸币”(Greenbacks),因背面使用绿色墨水而得名。根据United States Note – Wikipedia,这些票据从1861年8月发行至1862年4月,总额为5000万美元,面值包括5美元、10美元和20美元。
1861年的纸币是内战期间发行的需求票据,研究表明它们实际上也是一种国债形式,因为它们是政府通过发行债务来筹集资金的一部分。根据Federal Paper Currency 1861-1928 –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这些票据是在1861年7月17日法律框架下发行的,属于“国库票据债务”(Treasury Note Debt),旨在支付债权人和士兵薪资。这些纸币最初可以兑换成金银,类似于短期债务工具,但它们也被设计为流通货币,用于支付和交易。当时美国的实力与独立战争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国家有稳定的税收及其他财政收入,这些纸币,债券的价值被维持下来,并且逐步得以偿还。根据When Did the U.S. Start Using Paper Money? – Investopedia,1862年的《法定货币法案》(Legal Tender Act)进一步巩固了绿背纸币的地位。

图片2

欢迎购买《西方文明的历程》

请注意这里美元纸币再次出现,并且再次与债券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今天的第一个结论,纸币本质上就是一种债,国家发行的债务凭证。每一张纸币,都代表着国家对持有者的一种价值偿还承诺,正是这种承诺,赋予了纸币流通和购买的价值。纸币与国债,实际上是同一信用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前者用于流通,后者用于融资,但两者都依赖于国家的财政信用与偿还能力,如果国家失去了这种信用支撑,纸币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像津巴布韦这样的国家,虽然可以大量印刷纸币,却因为缺乏真实的财政能力和信用承诺,最终导致货币大幅贬值、变成废纸。所以这种承诺信心是纸币的关键。纸币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因为纸张本身,而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有偿还能力、愿意兑现承诺的政府。所以 “信用”才是纸币真正的支撑物,而非黄金,也非武力,一旦这种信用出现动摇,货币体系就如同沙堆上的城堡,风一吹便会崩塌。

图片3

长话短说,我们继续往下谈。美国在1879年恢复金本位后,纸币可以兑换金银。根据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ollar – Wikipedia,1879年至1933年,美元处于金本位制,纸币理论上由金支持,但实际交易中纸币更方便,逐渐主导。到了1971年,尼克松废除了金本位制度,进行了重大的货币体系改革,美国从此进入了一种纯纸币时代,完全用国家实力,信用支撑货币的时代。当时设计这套体系的思路是非常巧妙的,这种设计的本质是希望美国政府尽量依靠常规的税收收入维持正常运作,货币的供应只能是用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政府滥用权力扩大财政支出时,不允许它随意印刷纸币而只能以借债的方式,也就是限制政府印刷纸币的冲动,因为债券是需要支付利息的,不是无偿的。

图片4

电子书链接

这里我们就得出今天的第二个结论,从上面的论述来看,很多人将美元的铸币税用1美元的价值减去印刷1美元的成本来计算,这是错误的,实际上美元紧盯美债发行的,而美债是有利息的,同理,不少人认为美国用印刷出来的美元,成本只是纸与印刷费,却可以购买全世界真材实料的货物,美国人占了大便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它同样没有考虑到国债的利息。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国债的利息,今天每年美国需要支付36万亿美元国债的利息约为 9414亿美元,其中支付外国政府和机构持有8万亿美元国债的利息约为 2092.5亿美元,这些利息是相当可观的,已经到了美国政府承受不了的程度,所以美债在市场上还是很抢手,并不担心抛售。

图片5

我们继续来看下表,1971-2025年间,美国国债,美元供应量的变化
指标 1971年(亿美元) 2025年(万亿美元) 增长倍数
国债 3980 36.4 约91倍

M1货币供应 486 4.8 约99倍
M2货币供应 1000-1500(估计) 20 约133-200倍
我们可以看到,在54年间国债与M1的差距达到31.6万亿美元,M2的差距也有16.4万亿美元,也就说美元与国债之间并不是1:1的关系。这里主要是货币的乘法系数在作用,也就是银行信贷的杠杆作用,存储的1000美元可以发挥出几千美元的作用,所以国债远高于流通的M1,同样高于包含所有美元资产的M2。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元确实是锚定国债发行的,2025年M1比1971年多了99倍,与国债的增加比率91倍相当,这个就是有力的证明。

图片7

写到这里就可以得出我今天的第三个结论。美元这种货币,与美国国债之间存在一种深层次的绑定关系,虽然不是1:1的对应关系,无论他们之间的比例如何,可以确定一点的是,美元的发行是锚定在美国国债之上的,没有国债,就没有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必然需要增加货币,保证流通顺畅,只是美国的做法是必须先发行国债,再发行美元,所以美国理论上不可能没有国债。1971年到现在,国债已经增加了91倍,同样增加了99倍货币流通量,我们不可能把生出的孩子塞回娘胎中,同理美国不可能收回如此之多的货币,所以美国永远不会回到没有国债的日子,美国必须与国债永存。
很多人看到美国国债如此之高,便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极度腐朽与衰败的表现。但其实,这恰恰是美国货币体系独到与高明之处的体现。在美国,政府要发行货币,必须以国债为前提。也就是说,每多印一张美元,就必须先发一张国债。国债是有利息的,这意味着,政府想多发货币,就必须承担支付利息的成本。这在制度层面上,为“货币发行”加上了一道信用门槛和财政约束,防止政府随意滥发货币。相比之下,那些高通胀、货币贬值严重的国家,比如津巴布韦、阿根廷等,为什么他们几乎没有像样的“国债市场”?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政府可以不经任何代价,直接印钞票。在这种制度下,货币毫无信用基础,不需要任何“背书”,更没有利息成本,导致无限制的货币扩张、恶性通胀甚至货币崩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国债并不只是“债务”,它也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化的“货币发行约束机制”。它让货币不是“白送的”,而是需要以“信用”为代价,用“利息”为成本——这是极少国家能做到的事,也正是美国至今仍能维持全球货币霸权的制度基础之一。这应该算是今天我们得出的第四个结论吧。

图片8

美国货币体系的设计者,原本是希望通过将货币发行与国债挂钩,来扼制政府无节制印钞的冲动。然而,再精巧的制度设计,也抵不过人性的贪婪与政治的短视,美国之前的政府还是非常的节制,但是随着基督信仰的堕落,美国政府也越来越贪婪,终于走上无节制地发行国债,无限制的印刷货币这条路,只是这一过程不像津巴布韦那样急剧和粗暴,而是温和、缓慢,时间跨度长了一点,但结局必然是同样的。所以美国不可能无限制地发行国债,当国债数量跨越某个临界点后,其市场价值将出现剧烈波动乃至崩溃,价值暴跌,使美国国债成为一堆废纸。虽然持有美国国债的外国政府也要承担损失,这也是美元作为储藏货币的意义所在,但是损失更大的是持有28万亿国债的美国国内资产。而且,今天的美国政府已经陷入了一个财政恶性循环,仅仅支付国债利息,就已经占据了联邦税收的四分之一左右,且比例仍在不断上升。这意味着,美国每年征税所获得的收入,已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不是用于教育、基础建设或福利支出,而是用来支付“历史债务的利息”,承担滥发国债,滥印货币的后果,继续这样下去,只有一条路,以新债偿还旧债,不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靠印钞续命,走向津巴布韦式的不归路。所以,控制国债规模,缩减对外逆差,恢复实体产业与财政平衡是川普政府无法回避的历史任务,他要使美国再次伟大,必须要爬过这道高山,否则连说出伟大这二个字都是浪费时间,这是一场国家信用的生死搏斗,更是美国未来方向的一次终极考验。这就算今天的第五个结论!
顺理成章地, 我们得出今天的第六个结论,在古典经济学中,长期的贸易逆差就是输出国内的真金白银,长此以往,整个国家必然被掏空,最终崩溃,这种现象在以黄金、白银为本位的古代社会是显而易见、无可辩驳的。在现代经济学中,长期逆差并不是输出真金白银,而是“美元”这样的纸币,很多人认为纸币只是印刷出来的纸,却可以购买全世界的货真价实的商品,岂不是占尽便宜?长期逆差不是很好吗?美国作为世界货币的发行国,不是就进入了一种“免费享受一切”的理想状态。

图片9

但是天下终究没有免费的午餐,长期的逆差虽然此时不是输出真金白银,但是输出的是国家实力,是在“透支国家的国力”。其实美国正步入一个历史境地——类似于罗马帝国晚期的幻象繁荣。当年所有的罗马人都在享受人生,不再从事体力劳动,甚至被认为是高贵的脑力劳动,他们沉溺于享乐,在斗兽场看杀戮、在剧院听戏剧、在浴场中纵欲……他们把一切事物都交给了“蛮族”去做——让蛮族为他们耕种、征战、甚至让他们帮忙征税管理经济,治理国家,而他们则专注于消费、玩乐、支配。终于有一天,罗马人发现自己在蛮族人眼里狗屎都不如,他们曾经的威严与荣耀已经腐化飞散,蛮族人已经可以轻易把他们掐死。于是这个横跨欧,非,亚三洲,绵延上千年的帝国就这么轻轻松松倒塌了,连一点声音都没有发出来,这是不是预示着长期下去的美国未来。

忍不住多感慨几句,像耶伦这样的所谓的左派经济学家,本质上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纯粹卖弄概念的学术骗子,不承认常识,不承认圣经中朴素的道理,迷恋自己所谓的理论,一堆堆的数学公式,数学符号,其实这些理论,公式,符号只是用来骗人的幌子,骗子用来骗人的道具罢了。只是现在是人工智能时代,通过grok, ChatGPT,没有什么理解不了的理论,数学公式,数学符号,任何有心人都可以轻易戳穿他们骗子的本质。

年轻时痴迷于武侠小说,有一个武侠梦,跟着师傅,带着小师妹,行走江湖,浪迹天涯,看尽人生百态,笑纳人间风云,在师傅的呵斥,小师妹的嗔骂中渡过一天又一天。不过再怎样洒脱不羁也要生活,除了卖艺外武侠没有其他谋生手段,于是在繁华热闹的场所,总看到我们卖艺的身影。每次卖艺后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各位大哥,大姐,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钱场就是现在的打赏,人场就是转发。只是如今已是油腻的中年大叔,梦想虽在,但再也无法实现,只能寄托在网络上。于是文章就是我的武功,公众号平台就是卖艺场,每发一篇文章就是一次卖艺,每次卖完艺后都非常希望得到大家的打赏与转发,所以在这里向大家拱拱手说,“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也许人生本是个轮回,在这里我也实现了前世卑微而又有点意思的武侠人生。

结尾图片1

这是微信赞赏码,欢迎大家赞赏支持

结尾图片2

这是针对全球所有微信,支付宝朋友的赞赏码,呈现是美元金额

结尾图片3

这是针对海外朋友paypal的赞赏号,欢迎大家通过这个帐号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the cour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 美元,原本就是国债:美国货币的真相与演化,罗马式狂欢中致命的美元逆差

相关推荐

order "the cour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emailreadjoy@outlook.com
0
    0
    Your Cart
    Your cart is emptyReturn to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