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川普无视地方法官禁止遣送的法令,强行将一批被定罪的重罪犯遣送至萨尔瓦多的监狱,这一举动在美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许多人将其视为三权分立制度名存实亡的象征,认为总统公然违抗司法裁决,标志着美国宪政体系的彻底崩塌,川普独裁的骂声再次尘嚣直上。然而,这种现象虽然在当下激起广泛讨论,却并非新鲜事,其实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早就已经死亡了,早就有了民主党独裁,只是这些左派分子,今天才承认这个事实的人,之前不愿承认罢了。
回顾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类似的破坏并非个案。民主党领导下的许多大城市市长,多年来公然违背美国联邦法律与最高法院的判决,实施所谓的“庇护市”政策,以地方行政力量庇护非法移民甚至是犯罪分子免受联邦法律的制裁。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成为当代美国政治斗争中的长期现象。然而长期以来,左派人士对此视而不见,甚至将这种行为视作某种人道主义的正义举措。

更为明显的是前任总统拜登对最高法院判决的公然挑战。在最高法院裁决拜登政府关于豁免学生贷款的行政令违宪之后,拜登政府依然以行政令强行推行贷款豁免政策。这种做法明显逾越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出自左翼民主党政府,很多批评者对这种情况选择性沉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基实我在《西方文明的历程》这本书及多篇文章中早有提及,美国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美国的三权分立是建立在圣经之上的,失去这个基础,美国必然出现这种违宪的乱象,很多人很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牵强的解释?且听我慢慢道来。
三权分立制度也就是行政、立法、司法三足鼎立,二百多年的实践使许多人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政治制度,可以防止任何一方独揽大权,确保公义与正义得以维护,避免独裁的出现。然而,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从一开始就依赖于一个隐秘却至关重要的前提:三方必须共享同一套价值体系,而这一体系,在美国建国之初,就是基督教信仰,也就是以圣经为基础的道德观。
其实解释的逻辑也很简单,圣经中关于公义的许多事例使得立法者、行政官员与法官能够在什么是“公义,什么是”“对与错”上有基本的共识,不会出现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这种事,而圣经中有关谦卑与宽容的教导使他们能够克制权欲,不越界、不僭越,这为三权分立的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柱。
这种共识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体现在总统的行为与法院的裁决中,美国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司法裁决,《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年),它确立了最高法院对于行政和立法部门行动的宪法审查权,明确了司法审查原则。当时的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裁决过程中,不仅仅引用宪法本身,也广泛使用了基督教道德,以公义、谦卑与宽容这些圣经教导作为裁决的依据(这些在当代政治中却被认为是落后与古板的象征)。在这些基础上,马歇尔明确指出,法院存在的使命不是扩张自身权力,而是谦卑地维护正义,并确保其他两个政府部门不会滥用其权力。
时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虽然个人极不赞同马歇尔的裁决,但最终还是谦卑地接受了法院的判决结果,未使用行政权力强行推翻司法决定。这种态度,也是基督教所提倡的,人“当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彼得前书5:5),尽管总统拥有强大的行政权力,但在权力冲突时选择尊重法院的权威。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从来没有出现过,即使是现代政治的鼻祖英国也没有实现过,很难想象,如果失去基督教,离开圣经,美国会形成三权分立制度。

很多人认为权利是争取来的,只要你争取就有权利,这其实是极大的误解。权利不仅不是争取来的,争取甚至可以说都不是条件。权利更多时候是根据圣经,根据宽容的原则,别人退让给你的,或者说按照道理,公义返还给你的。除了许多美国早期的宪政史外,最明显的例子是中世纪英国议会制的形成,贵族院根据圣经的教义认为平民也缴纳赋税,理应在议会听到他们的声音,于是就有了平民院的产生。英国议会制的形成在许多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实际上,在当时英国的基督教社会里,却是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事。而在一个信仰分裂的社会中,权利不再是道理,公义体现,变成“你抢我夺”的战场,必然会出现种种独裁。寡头统治,暴民政治等乱像,根本不可能形成平和,理性的议会制度。
然而,随着近年来基督教信仰在美国的整体衰落,社会逐渐走向分裂。一方依然以基督教道德为立场,另一方则以世俗主义为依据,将极端追求个人人权与平等作为理论基础,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道德观。由于失去了共同的道德基础,各方都自行界定“对错”,各说各话,当今的美国社会其实已经是一团乱麻了。同时整个社会已经失去了基督教的谦卑宽容的精神,变成了一个零和博弈的战场,权利不是通过双方共识的道理与公义获得,而是靠争夺与强求来获取。于是行政,司法,立法都在篡权,争夺它们认为的属于自己的权利,司法裁决与行政行为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社会与政治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与对立之中。
以川普强行遣送重罪犯为例,处理被视为“恐怖分子”的罪犯,这在圣经中完全是公义,正义,绝对正确的事情,完全是总统正确地行使行政权力,是对国家安全的正当维护,但反对者同样可以根据所谓罪犯也有人权,必须平等对待的原则,指责他践踏司法权威,破坏三权分立。地方法官试图阻止遣送重罪犯,或许是出于对人权或程序正义的考量,理由似乎也是铿锵有力,但这种干预如果从圣经的角度出发,就是纵容犯罪,是极荒唐的,而且在传统上这也是越权行为,移民与安全事务一直都是行政部门的管辖范围。其实这种冲突的核心在于,双方都缺乏一个共同的道德观来裁决是非,并且都试图将自己的权力边界无限扩展。

三权分立的根基在于基督教信仰,圣经的教导,当所有人都在同一本“圣经”之下,知道什么是“对错”,愿意谦卑与宽容,并为更高的原则而非个人利益妥协时,才有真正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只能带来三权“相互掣肘”,“彼此牵制”的乱象。解决今天这种乱象需要的不仅是美国制度的调整,更需要一场信仰与文化的复兴,它应该也迫使美国社会重新审视权力与信仰的关系,如果能重拾建国之初的基督教伦理——公义、谦卑与宽容——或许还有重建共识的可能,也就是我常说的,只有基督教,不是川普,才能让美国真正伟大,再次伟大。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系统作为三权中最弱的一环,本应格外谨慎,避免卷入政治纷争。然而,近年来美国法官的角色日益“激进”,从堕胎权到移民政策,许多重大议题的裁决都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美国有几千名法官,如果每个法官都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来判案的话,美国将进入真正的乱世。
年轻时痴迷于武侠小说,有一个武侠梦,跟着师傅,带着小师妹,行走江湖,浪迹天涯,看尽人生百态,笑纳人间风云,在师傅的呵斥,小师妹的嗔骂中渡过一天又一天。不过再怎样洒脱不羁也要生活,除了卖艺外武侠没有其他谋生手段,于是在繁华热闹的场所,总看到我们卖艺的身影。每次卖艺后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各位大哥,大姐,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钱场就是现在的打赏,人场就是转发。只是如今已是油腻的中年大叔,梦想虽在,但再也无法实现,只能寄托在网络上。于是文章就是我的武功,公众号平台就是卖艺场,每发一篇文章就是一次卖艺,每次卖完艺后都非常希望得到大家的打赏与转发,所以在这里向大家拱拱手说,“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也许人生本是个轮回,在这里我也实现了前世卑微而又有点意思的武侠人生。